AMD CPU作為CPU消費市場中幾乎唯一能與INTER CPU一較高下的CPU廠商,其實,在國內并沒能獲得與之“身份地位”所匹配的“聲望”與市場占有量,相反,招黑不斷。但,隨著其近年來銳龍的發布,似乎也開創出了一片天地。今天本文就來同大家聊聊AMD CPU的歷史,以及淺談一下AMD銳龍處理器怎么樣這個問題。
AMD發跡于美國,成立于1969年,最初是作為英特爾的第二供應商。后來,由于英特爾撕毀協議,AMD開始自主研發自己的CPU,并與英特爾展開了長期的競爭。
AMD在1996年推出了第一個獨立生產的x86級CPU,K5系列。隨后,AMD又推出了K6、K7、K8等系列CPU,逐漸縮小了與英特爾的差距,并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英特爾。
AMD在2006年收購了顯卡廠商ATI,并推出了7、8、9系列等芯片組,與自己的CPU和GPU形成了“3A平臺”。同時,AMD也在服務器市場推出了霄龍系列處理器,與英特爾的至強系列競爭。
2011年他們推出了鮑勃卡特架構和牛頓架構,分別針對低功耗和高性能市場。但這兩個架構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,反而讓AMD陷入了困境。
直到AMD在2017年推出了全新的Zen架構,并以此為基礎推出了銳龍系列處理器。在2022年8月,AMD發布了全新的銳龍7000系列桌面處理器,采用了“Zen 4”架構和5nm工藝制程,提供了更高的性能和效率。這是AMD在桌面市場的一次重大創新,也是對英特爾酷睿的一次強勁挑戰。
那么,現在的AMD銳龍處理器怎么樣呢?
?
AMD銳龍處理器的特點是核心多、線程多、頻率高、功耗低、價格優惠等。AMD銳龍處理器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多核性能:AMD銳龍處理器擁有多達24個核心和48個線程,相比之下,英特爾酷睿的核心和線程數量較少,多核性能不如AMD銳龍處理器。
工藝制程:AMD CPU采用了5nm工藝制程,相比之下,英特爾酷睿仍然使用10nm工藝制程。
超頻能力:AMD銳龍處理器全系都支持超頻,用戶可以通過調節電壓和倍頻來提升CPU的性能。而英特爾酷睿則只有K系列才支持超頻,而且需要搭配Z系列芯片組才能實現。
當然,AMD銳龍處理器也有一些不足之處,主要有以下幾點:
單核性能:單核性能上還是略遜一籌,這是因為英特爾酷睿擁有更高的主頻和更強大的睿頻技術,可以在單線程任務中提供更快的響應速度。
兼容性問題:AMD銳龍處理器雖然在技術上已經趕上甚至超越了英特爾酷睿,但由于市場占有率原因,還是存在一些兼容性問題。
發熱問題:AMD銳龍處理器雖然采用了5nm工藝制程,但由于核心多、頻率高、電壓高等原因,還是會產生較大的發熱量。
?
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,AMD銳龍處理器和英特爾酷睿各有優劣,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。具體選擇哪一款處理器,還要根據用戶的需求和預算來決定。
性價比:在這方面,AMD CPU通常要好于英特爾酷睿。這是因為AMD銳龍處理器在同等價格的情況下,可以提供更多的核心和線程,更高的頻率和緩存,更低的功耗和發熱,以及更好的超頻能力。
適用場景:在游戲場景中,用戶可能更關注單核性能、圖形性能、延時等因素;而在工作場景中,用戶可能更關注多核性能、穩定性、兼容性等因素。在這方面,AMD銳龍和英特爾酷睿系列各有千秋,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。
未來發展:在目前看來,AMD CPU或許更具有前景和潛力。AMD已經宣布了基于Zen 5架構和3nm工藝制程的下一代銳龍8000系列桌面處理器,預計在2025年發布;而英特爾則仍然在苦苦掙扎,預計在14代酷睿才能解決7nm工藝制程問題,在這方面儼然已經落后于AMD。?
?
以上就是關于AMD CPU大概歷史,AMD銳龍處理器和英特爾對比以及AMD銳龍處理器怎么樣的全部分享了。隨著銳龍處理器的推出,AMD的處境終于有了一絲好轉,當然,也讓消費者在CPU上多出了一個選擇。但,消費者的不信任與自身的黑歷史終究是AMD的“意難平”。